>  校友芳华

行知所往:他走在稻田里,身后是青山

2020-05-19
大学生通讯社 李伊宁 赵一涵

耀眼成就并非一日之功,让人艳羡的履历背后,是坚定和奋进,是日复一日的辛劳。山谷岁月里,他寄意守护;在稻田里仰望,他是大地上的耕耘者;踏山问水,他在青春的罅隙里种下希冀!

鱼米稻田里,春光正好

华灯初上,《新闻联播》正报道着张剑的故事:他是“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”的青年科研者,张剑和他的创业团队凭借包含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稻鱼种养技术,以生态科学助力农业现代化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。在水稻田里的张剑正为眼下的育种工作忙碌着,这是属于他的一片天地,八年光阴,他让“稻渔互惠生态田”从理论走向实践,在全国多个稻作区开展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帮扶,助力稻田实现稳粮增收。

良田满顷,来自稳扎稳打的实干;硕果累累,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。一路走来,从研究转向实战,是张剑前进路上的风华初绽,背后苦辛只有共担风雨的团队成员最清楚。“你问任何一个创业者,得到回答都是一样的,创业的辛苦绝对是一言难尽的。”张剑笑着说。“渔米香”团队创立之始,晚间十点到凌晨三点是团队日常的工作时间,黑白难休连轴转。功不唐捐,团队第一次参赛就在“第五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中荣获省赛金奖第一名。此后团队进阶成长并转向公司,技术推广范围不断扩大。创业成功起步可谓良好开端,但真正的开始远不于此——万事始于心,而后施于行。

初心不负,踔厉奋发

走科研之道有如翻山越岭,路遇坎坷是必经的“颠簸”,志趣所在也不免走入枯燥困顿之境。在张剑心中,研学路上最让他感到庆幸的便是能有陈欣教授的助推。导师执灯于前,适时发力,照亮灰暗,每遇艰涩时,为他拨开迷雾,再获新途。

老师却不限于“导师”。当初张剑萌生创业念头的动因,便是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一位“指引者”:博士近毕业时,他在桐庐交流活动中遇到一位指导创新创业的年轻老师,同比他年纪还小的老师一番交流后,对方感叹到:“这样好的技术怎么不去做推广呢?”一句话照亮张剑的心,囿于研究者身份不能更好的推广,那么创业者呢?倾听内心,他不愿止步于此,坚定信心想要走通未来之路。

理论如海,科研似渊,唯有专注挖掘,方能得道其中,晓畅于心。“做科研其实要有情怀”——张剑将内心对生态学不息的探求注入事业中,在属于全球性农业文化遗产的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中,体悟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。六年硕博,他俯身于乡野旷地,以研究者眼光看到与农民生活指数和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的许多问题,并始终心怀广袤土地和农民,期待稻花香里说丰年。

身旁有人拾光指引,心中有志情寄乡野,而他对于生态学爱得深沉,凡此种种是他创业的初衷,也让他坚守在这条路上写下一番自我春秋的初心。

恒者行远,坚信生命力量

岁月流金,八年前山师教室的一隅,张剑认真听着生态学授课老师付荣恕教授的课。每当他回想老师信手拈来的在黑板上推演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场景,自心底感悟到“知识内化于心”的自如之力,也更理解学科意趣所在。而彼时同院师姐,现为副教授的袁芳老师则是张剑科研路的启蒙者,带领他走进实验室亲身感受,教会他查阅文献。从那时起,他便在心海里埋下一颗科研的种子。

回首本科时的自己,张剑对辅导员的引领帮助感怀在心:大一那年青岛野外实习时海风拂面的感觉,半夜进行植物分类的快乐仍在记忆中回荡;他也对金句频出、字字珠玑的曹道平老师的课视若珍宝。后来有幸去到曹老师家做客,他看到屋内简朴无华的陈设,油然而感厚积薄发的力量,一如师者的平静温和风范,这种心境润物无声,数年里默默浸润着他的精神。张剑在采访中送给大家一句罗曼·罗兰的话: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,依旧爱生活。

生命当追求张力与活力,秉自由、真实且勇敢的心,自能直入白云深处,见浩气展虹霓。张剑如此,将心同青山一道,终日乾乾,与时偕行,他的路仍在远方。

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,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。愿我们都能向校友学习,行知所往,奋进勇为!

张剑,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,2012年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,硕博连读,现任南昌大学科研专职岗博士后。发表学术论文15篇,其中SCI论文8篇,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,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,参与教育部、科技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。2019年创建福瑞思(杭州)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

编辑:刘   阳

Baidu
map